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长沙KTV招聘网 > 长沙热点资讯 > 长沙励志/美文 >  一,律诗的音韵受到梵音反切的影响律诗有两大特色一是意义的排偶

一,律诗的音韵受到梵音反切的影响律诗有两大特色一是意义的排偶

2022-11-26 19:41:54 发布 浏览 244 次

一 律诗的音韵受到梵音反切的影响

律诗有两大特色,一是意义的排偶,一是声音的对仗。我们在上文里所得的结论是:①意义的排偶与声音的对仗都起于描写杂多事物的赋。②在赋的演化中,意义的排偶较早起,声音的对仗是从它推演出来的,这就是说,对称原则由意义方面推广到声音方面。③诗的意义排偶和声音对仗都是受赋的影响。“律赋”早于“律诗”,在律诗方面,声音的对仗也较意义的排偶稍后起。

从历史看,韵的考究似乎先于声的考究。中国自有诗即有韵,至于声的考究起于何时,向来没有定论,一般人以为它起于齐永明时代(五世纪末)。《南史·陆厥传》说:

(永明)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周颙曾著《四声切韵》,沈约曾著《四声谱》,两书为声韵书始祖,可惜都不传。一般人以声律起于永明,大半根据这段史实。其实声的分别是中国语言所固有的,中国自有诗即有韵,亦即有声。我们现在所讨论的,不是韵是否先于声,而是韵的考究是否先于声的考究?声的考究可分两种:一种是考究韵脚的声,一种是考究句内每字的声。考究韵的声和考究韵一样古。打开《诗经》和汉魏人的作品看,平韵大半押平韵,仄韵大半押仄韵。例如“国风”第一篇诗《关雎》首二章,一律用平声韵,第三章一律用入声韵,第四章一律用上声韵,第五章一律用去声韵。这就是古人早已在韵脚字论声的证据。考究句内各字的声音则似从齐梁时起。齐梁时才有论声律的专著,齐梁诗人才在作品里讲声音的对仗。

声律的研究何以特盛于齐梁时代呢?上篇所讲的赋的影响是主因之一。赋到齐梁时代达到它的精妍的阶段,于意义排偶之外又讲究声音对仗。诗赋同源,声律的推敲由赋传染到诗,自是意料中事。这种演变是逐渐形成的,虽然到齐梁时才达到它的顶点,而萌芽则早伏于汉魏时代。在这长时期的演变中,诗赋又同时受一个很大的外来的影响,就是佛教经典的翻译和梵音研究的输入。佛教何时传入中国,世无定论;但是佛经的翻译从东汉时起,有《魏书·释老志》以及《隋书·经籍志》可据。明帝派遣蔡愔和秦景使印度,求得《四十二章经》,又带了几位印度和尚摄摩腾笠法兰回到洛阳,立白马寺,译佛经。以后印度和尚川流不息地赉经到中国来,做译经和传道工作。到了隋朝,佛经已译出二千三百九十部之多。这种大规模的印度文化的输入,在中国文化史上是第一件大事迹。它对于哲学、文学、艺术以及政治风俗的影响都还待历史学家详细探讨,以往的书籍对于这一方面大半太疏略。我们现在只谈字音的研究。梵音的输入是促进中国学者研究字音的最大原动力。中国人从知道梵文起,才第一次与拼音文字见面,才意识到一个字音原来是由声母(子音)和韵母(母音)拼合成的。本来两字音读快时合成一音,在中文里是常见的现象。《尔雅》已有“不律谓之笔”之语。不过汉儒注书训音,只用“譬况假借”,如某字读若某音之类,并不曾根据合两音为一音的现象为反切。据《颜氏家训·音辞》篇和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序录》,反切起于魏朝孙炎。据章太炎说,应邵注《汉书·地理志》,已有“垫音徒浃反”、“潼音长答反”之例,反切起于东汉。无论如何,反切在汉魏之交才起始,在当时仍是一件新发明的东西,所以“高贵乡公不解反语,以为怪异”(《颜氏家训·音辞》)。反切是应用拼音的方法于本非拼音的文字。如果不受拼音文字的启示,中国学者决难在本非拼音的中国文字中发现拼音的道理。所以反切是无疑地承受梵音的影响。反切起于汉魏之交,恰在印度和尚来中国和译佛经的风气大行之后,也可以证明造反切者是应用梵音的拼音于中文。郑樵《通志》说切韵之学起于西域,本是不错的话。陈澧《切韵考》以为反切起于汉而三十六字母起于唐,便断定《通志》错误,实在没有明白反切虽因三十六字母而有系统条理,却不必和字母同时起来。他没有明白反切就是拼音;而中国人知道拼音的道理是从梵音输入起始的。

反切是梵音影响中国字音研究的最早实例,不过梵音对于中国字音研究的影响还不仅限于反切。梵音的研究给中国研究字音的学者一个重大的刺激和一个有系统的方法。从梵音输入起,中国学者才意识到子母复合的原则,才大规模地研究声音上种种问题。从东汉到隋唐的时期,字音研究的情形极类似我们现在的情形。清朝许多小学家虽极注意音韵,但是他们费了许多工夫的结果反不如现代学者略加涉猎所得的精密准确,就因为他们没有、而我们有西方语言学做榜样。对于字音之研究,六朝人比汉人进一层,也就因为汉人没有、而汉以后人有梵音做比较的资料。齐梁时代的研究音韵的专书都多少是受梵音研究刺激而成的。比如说四声分别,它决不是沈约的发明而是反切研究的当然的结果。反切之下一字有两重功用,一是指示同韵(同母音收音),一是指示同调质(同为平声或其他声)。例如“公,古红反”,“古”与“公”同用一个子音;“红”与“公”不仅以同样母音收声,而且这个母音必同属平声。四声的分别是中国字音所本有的;意识到这种分别而且加以条分缕析,大概起于反切;应用这种分别于诗的技巧则始于晋宋而极盛于齐永明时代。当时因梵音输入的影响,研究音韵的风气盛行,永明诗人的声律运动就是在这种风气之下酝酿成的。

二 齐梁时代诗求在文词本身见出音乐

赋的影响和梵音的影响之外,中国诗在齐梁时代走上“律”的路,还另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乐府衰亡以后,诗转入有词而无调的时期,在词调并立以前,诗的音乐在调上见出;词既离调以后,诗的音乐要在词的文字本身见出。音律的目的就是要在词的文字本身见出诗的音乐。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