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哉:朱墉引《开宗》曰:“此言教战立威之道。”朱墉《全旨》曰:“此章见兵必教而后可用。教则威立,不教则无威。”“教虽不能离金鼓旌旗,然教成固能使三军同力,未必能令上下一心,故荀子曰兵要在于附民。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以敌汤武之仁义,顾所用之人何如耳。”孔德骐说:“根据文献记载,早在西周时,军队就有严格的军事训练。《礼记·乐记》说:‘武王克殷,散军而郊射,左射狸首,右射驺虞。’春秋时期,儒家孔子传授‘六艺’,其中有‘射’、‘御’两项,就是军事课目。到过山东曲阜的都知道,孔庙西侧的‘矍相圃’,就是当年孔子对其弟子进行军事、体育训练的地方,可以说既是体育场,又是练兵场。《孙子兵法》曾多处提到‘练’字,就是指的军事训练,对军事训练的重要性、训练内容和方法都有全面论述。当时晋国的军事训练是比较突出的,不仅设有专管训练的部门,还设有专人分管对国君禁卫队、御者、勇力之士、养马人等的不同训练,甚至还有步、车协同训练。正是由于重视军队的训练,所以晋军战斗力较强,使晋国很快跃入称霸的行列。战国时代,战争规模扩大,次数频繁,铁兵器种类增多,特别是弩机的出现,使军队的编制有了变化,这就需要大量的技术熟练的职业军人,而过去那种‘寓兵于农’的军制和军训方法,已经不适应这些变化。在此情况下,军队的训练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战国初期(一说春秋末期)成书的《司马法》等兵书,都有军事训练的内容。该书的《严位篇》很像战斗条令,说明军事训练的理论和实践已有很大进步。《六韬》的《练士》和《教战》两篇,对训练的编组、训练内容及方法,阐述得更加完备、系统。”
武王问太公道:“集合全军,想让全体战士掌握军事技能,该怎样进行军事训练呢?”
太公答道:“大凡率领军队,要使用金鼓这样的指挥工具,它是使士兵动作整齐划一的手段。主将必须事先明确告诉官兵训练方法,反复讲解,不断训示,教导他们怎样使用兵器,怎样掌握站立进退等基本动作,了解旌旗指挥的号令变化所蕴含的不同信息。训练官兵时,可让一个人先学习训练内容,把他教会以后,再集合十个人一起合练;十个人一起学习训练内容,把他们教会以后,再集合一百人一起合练;一百人一起学习训练内容,把他们教会以后,再集合一千人一起合练;一千人一起学习训练内容,把他们教会以后,再集合一万人一起合练;一万人一起学习训练内容,把他们教会以后,再集合全军一起合练;全军统一进行军事训练,练好了以后,就可以集合百万大军统筹训练。这样就能造就一支强大的军队,使它扬威天下。”
武王说:“您讲得真好啊!”
均兵第五十五
武王问太公曰:“以车与步卒战,一车当几步卒?几步卒当一车?以骑与步卒战,一骑当几步卒?几步卒当一骑?以车与骑战,一车当几骑?几骑当一车?”
太公曰:“车者,军之羽翼也,所以陷坚阵,要强敌,遮走北也;骑者,军之伺候也,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故车骑不敌战,则一骑不能当步卒一人。三军之众成阵而相当,则易战之法,一车当步卒八十人,八十人当一车。一骑当步卒八人,八人当一骑。一车当十骑,十骑当一车。险战之法,一车当步卒四十人,四十人当一车。一骑当步卒四人,四人当一骑。一车当六骑,六骑当一车。夫车骑者,军之武兵也。十乘败千人,百乘败万人。十骑走百人,百骑走千人,此其大数也。”
武王曰:“车骑之吏数、阵法奈何?”
太公曰:“置车之吏数,五车一长,十车一吏,五十车一率,百车一将。易战之法,五车为列,相去四十步,左右十步,队间六十步。险战之法,车必循道,十车为聚,二十车为屯,前后相去二十步,左右六步,队间三十六步。五车一长,纵横相去二里,各返故道。置骑之吏数,五骑一长,十骑一吏,百骑一率,二百骑一将。易战之法,五骑为列,前后相去二十步,左右四步,队间五十步。险战者,前后相去十步,左右二步,队间二十五步。三十骑为一屯,六十骑为一辈,十骑一吏,纵横相去百步,周还各复故处(13)。”